【阿长与《山海经》(完整版PPT课件)】一、课程背景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通过讲述童年时期与保姆阿长之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怀念与敬意。本文语言朴实却富有情感,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掌握文中关键人物形象——阿长的性格特点。
- 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手法。
2.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对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的敏感度。
3. 情感目标
- 感受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
-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平凡而伟大的人物。
三、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批判精神著称,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十篇,记录了他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种种经历与感受。
四、课文内容概要
文章围绕“我”与保姆阿长之间的故事展开,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
- 阿长的外貌与性格特点:她是一个粗俗但善良、热心的农村妇女。
- 阿长对“我”的关爱:尽管她不识字,但她尽力满足“我”的愿望。
-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成为文章的高潮部分,体现了她对“我”的深情厚谊。
- “我”对阿长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五、人物形象分析
1. 阿长
- 身份:保姆,出身农村,文化水平不高。
- 性格:虽然有些粗俗、迷信,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
- 形象特点:
- 热心:主动关心“我”的学习与生活。
- 勤劳:尽职尽责地照顾“我”。
- 朴实:虽不识字,但真诚待人。
2. “我”
- 一个年幼的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
- 对阿长既有敬畏,也有依赖。
- 通过回忆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怀念与尊敬。
六、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回忆与阿长相处的点滴,表达了对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追忆与对人性美好的赞颂。
七、写作特色
1. 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情感真挚动人。
2. 细节描写生动:如阿长的言行举止,让读者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感。
3. 对比手法运用:通过“我”对阿长态度的变化,突出人物的可贵品质。
4. 象征意义:《山海经》象征着知识与希望,也象征着阿长对“我”的爱与支持。
八、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 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及其对“我”的影响。
- 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对阿长的复杂情感。
- 如何理解文章中“我”与阿长之间微妙的关系变化。
九、教学建议
1. 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提问“你有没有印象深刻的长辈?”引入课文。
2. 朗读训练:通过分段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 小组讨论:围绕“阿长是个怎样的人?”展开讨论。
4. 拓展延伸:结合其他鲁迅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十、板书设计(示例)
```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一、作者简介
二、课文内容
三、人物分析
1. 阿长:善良、热心、朴实
2. “我”:童真、感恩
四、主题思想
——平凡中的伟大
五、写作特色
1. 语言朴实
2. 细节生动
3. 情感真挚
```
十一、课后作业
1.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生活中最难忘的一位亲人或朋友,并说明他/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阅读《朝花夕拾》中其他篇章,比较其写作风格与情感表达。
十二、结语
《阿长与〈山海经〉》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曲对普通人深情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在平凡中也能见到伟大,在细微处更能体会到真情。希望同学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学会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
PPT课件设计建议:
- 可加入鲁迅的照片、《山海经》插图、相关历史背景图片等增强视觉效果。
- 使用简洁大方的排版,配色以暖色调为主,营造温馨怀旧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