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ge(comic及2013)】2013年,互联网上掀起了一阵“愤怒漫画”(Rage Comic)的狂潮。虽然这个概念早在200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但真正让它火遍全球的,是那一年的某些特定事件和平台的崛起。如果你还记得,那时候你可能在论坛、贴吧、甚至朋友的聊天窗口里看到过那些夸张的表情、扭曲的脸谱,以及配上简短却极具冲击力的文字。
“Rage Comic 2013”不仅仅是一种图像风格,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用最简单的方式表达最复杂的情绪——愤怒、失望、无奈、讽刺,甚至是搞笑。这些漫画通常由一些基础的图形构成,比如一个皱眉的人、一个翻白眼的家伙,或者一个怒发冲冠的角色,再配上几句话,就能让人瞬间明白其中的含义。
那时候,很多人开始自己创作这些漫画,有些人甚至专门制作并分享到各大社交平台上。Reddit、4chan、微博、贴吧……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愤怒表情”。有人用它们来吐槽生活中的不公,有人用来调侃朋友的糗事,还有人只是单纯觉得好玩。
不过,尽管“Rage Comic 2013”看起来很随意,但它其实也有一定的规则和结构。比如,常见的模板包括:
- “This is fine.”(这很好)——一个人坐在火场中,还说“这很好”,用来讽刺荒谬的现实。
- “I’m not angry, I’m just disappointed.”(我不生气,我只是失望)——典型的愤怒表情加上这句话,表达了对某件事的不满。
- “What the hell?”(什么鬼?)——用于表达震惊或困惑。
这些经典模板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甚至在某些场合下成为了一种“梗文化”的代表。
当然,“Rage Comic 2013”也引发了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过于暴力、低俗,甚至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自由表达的方式,是互联网文化的一部分,不应被过度限制。
总的来说,2013年的“Rage Comic”不仅仅是一种视觉艺术,更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方式。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态度,也见证了网络文化从边缘走向主流的过程。虽然如今“Rage Comic”已经不再像当年那样火爆,但它留下的痕迹,依然深深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如果你还记得那些年你刷过的“愤怒漫画”,也许你会想:那段日子,真的挺疯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