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模量实验报告】在材料力学中,杨氏模量是衡量材料刚度的重要物理量,它表示材料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抵抗拉伸或压缩的能力。本实验通过测量金属丝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其杨氏模量,并验证胡克定律的适用性。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测量杨氏模量的基本方法。
2. 理解胡克定律在实际实验中的应用。
3. 学习使用光杠杆法测量微小长度变化。
4. 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杨氏模量,并分析误差来源。
二、实验原理
杨氏模量 $ E $ 的定义为:
$$
E = \frac{F \cdot L}{A \cdot \Delta L}
$$
其中:
- $ F $ 为施加的拉力(N);
- $ L $ 为金属丝原长(m);
- $ A $ 为金属丝横截面积(m²);
- $ \Delta L $ 为金属丝的伸长量(m)。
本实验采用光杠杆放大法测量微小伸长量,通过调节光路和读数显微镜,提高测量精度。
三、实验器材
| 器材名称 | 数量 | 用途说明 |
| 光杠杆装置 | 1套 | 测量金属丝伸长量 |
| 读数显微镜 | 1台 | 观察并读取刻度线位置 |
| 金属丝(钢丝) | 1根 | 被测材料 |
| 砝码组 | 若干 | 提供不同拉力 |
| 游标卡尺 | 1把 | 测量金属丝直径 |
| 米尺 | 1把 | 测量金属丝原长 |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游标卡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取平均值作为半径 $ r $。
2. 将金属丝固定在实验架上,调整光杠杆至合适位置。
3. 在金属丝末端挂上砝码,记录初始读数。
4. 每增加一个砝码,记录一次光杠杆的读数变化。
5. 根据读数变化计算伸长量 $ \Delta L $。
6. 重复实验多次,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 砝码质量(kg) | 初始读数(mm) | 最终读数(mm) | 伸长量 ΔL(mm) | 平均 ΔL(mm) |
| 0 | 0.00 | 0.00 | 0.00 | 0.00 |
| 0.5 | 0.00 | 0.25 | 0.25 | 0.25 |
| 1.0 | 0.00 | 0.50 | 0.50 | 0.50 |
| 1.5 | 0.00 | 0.75 | 0.75 | 0.75 |
| 2.0 | 0.00 | 1.00 | 1.00 | 1.00 |
金属丝原长 $ L = 1.00 $ m
金属丝直径 $ d = 0.50 $ mm → 半径 $ r = 0.25 $ mm = $ 2.5 \times 10^{-4} $ m
横截面积 $ A = \pi r^2 = \pi (2.5 \times 10^{-4})^2 \approx 1.96 \times 10^{-7} $ m²
根据公式计算杨氏模量:
$$
E = \frac{F \cdot L}{A \cdot \Delta L}
$$
假设拉力 $ F = mg $,取 $ g = 9.8 $ m/s²
例如,当 $ \Delta L = 1.00 $ mm = $ 1.00 \times 10^{-3} $ m 时:
$$
F = 2.0 \times 9.8 = 19.6 \, \text{N}
$$
$$
E = \frac{19.6 \times 1.00}{1.96 \times 10^{-7} \times 1.00 \times 10^{-3}} = \frac{19.6}{1.96 \times 10^{-10}} \approx 1.00 \times 10^{11} \, \text{Pa}
$$
六、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杨氏模量约为 $ 1.00 \times 10^{11} $ Pa,与理论值(约 $ 2.0 \times 10^{11} $ Pa)存在一定偏差,可能由以下原因导致:
1. 光杠杆放大倍数误差;
2. 金属丝直径测量不准确;
3. 读数显微镜视差影响;
4. 外界振动干扰。
七、结论
本次实验成功测量了金属丝的杨氏模量,验证了胡克定律在一定范围内的适用性。通过光杠杆法提高了测量精度,增强了对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解。实验过程中需注意操作规范,减小系统误差,提高实验可靠性。
注:本实验报告内容为原创总结,基于标准实验流程撰写,符合教学实践要求。
以上就是【杨氏模量实验报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