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解释】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核心概念。根据不同的生产方式和资本积累手段,剩余价值可以分为三种形式: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下是对这三种剩余价值的总结与对比。
一、概念总结
1. 绝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来获取的剩余价值。这种形式的剩余价值主要依赖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从而让工人在更长的时间内为资本家创造价值,而工资则保持不变或增长缓慢。
2. 相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改进技术、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获得的剩余价值。这种方式不依赖于延长工作时间,而是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实现。
3. 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企业由于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在销售时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资本家在竞争中获得的暂时性优势。
二、对比表格
概念 | 定义 | 获取方式 | 时间特征 | 劳动时间变化 | 是否依赖技术进步 | 是否具有暂时性 |
绝对剩余价值 | 通过延长工作时间获取的剩余价值 | 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 | 长期稳定 | 总劳动时间增加 | 否 | 否 |
相对剩余价值 |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 技术改进、效率提升 | 长期趋势 | 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 是 | 否 |
超额剩余价值 | 个别企业因技术领先获得的额外利润 | 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个别企业) | 短期可变 | 个别企业劳动时间减少 | 是 | 是 |
三、总结
绝对剩余价值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手段,依赖于延长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提高而逐渐成为主流;而超额剩余价值则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技术优势获得的短期收益。三者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剩余价值的实现方式,反映了资本积累的不同路径和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理解这三种剩余价值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及其内在矛盾。
以上就是【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