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残喘比喻什么】“苟延残喘”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极其困难、濒死或衰败的状态下,勉强维持生命或存在。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通常用来描述那些已经无法恢复生机,但仍在艰难支撑的状况。
一、成语解析
成语名称:苟延残喘
拼音:gǒu yán cán chuǎn
字面意思:苟延——勉强延续;残喘——残余的气息。
引申含义:指人或事物在濒临灭亡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现状,没有希望或出路。
二、常见比喻对象
比喻对象 | 具体解释 |
人 | 指身体虚弱、病重之人,虽未死亡,但已无生存希望,只能靠药物或医疗手段维持生命。 |
企业/组织 | 指经营不善、濒临破产的企业,依靠外部援助或短期收益勉强维持运转。 |
制度/政权 | 常用于批评某些腐败或失去民心的政权,形容其虽然还在运作,但已无实际影响力。 |
社会现象 | 如某些落后的风俗、陈旧的思想观念,在时代进步中仍顽强存在,但已不合时宜。 |
三、使用场景举例
- 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对贾府衰落的描写,可用“苟延残喘”来形容其最后的挣扎。
- 新闻评论:在分析某国经济衰退、政治动荡时,媒体常用此词形容其勉强维持的现状。
- 日常口语:朋友之间调侃对方“苟延残喘”,可能是在说他状态不佳、精神萎靡。
四、相关成语对比
成语 | 含义 | 与“苟延残喘”的区别 |
垂死挣扎 | 指人在临死前的最后努力 | 更强调“努力”,而“苟延残喘”更强调“维持状态” |
奄奄一息 | 形容生命即将结束 | 更强调“接近死亡”,而“苟延残喘”强调“勉强维持” |
苟且偷生 | 指为了活命而放弃原则 | 更强调“道德层面的妥协”,而“苟延残喘”偏重于“生理或状态上的维持” |
五、总结
“苟延残喘”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常用于描述处于极度困境中却仍在坚持的存在状态。它既可以形容个人,也可以用于比喻组织、制度乃至社会现象。在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褒义表达。通过了解其内涵和用法,能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表达效果。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苟延残喘 |
拼音 | gǒu yán cán chuǎn |
含义 | 在濒死或衰败状态下勉强维持生命或存在 |
常见比喻对象 | 人、企业、制度、社会现象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日常口语 |
相关成语 | 垂死挣扎、奄奄一息、苟且偷生 |
总结 | 强调在绝境中勉强维持,多含贬义,需结合语境使用 |
以上就是【苟延残喘比喻什么】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