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购物乐》-教案公开课】一、活动目标:
1. 认识常见的货币单位(如元、角),初步理解人民币的面值与价值。
2. 通过模拟购物情境,培养幼儿的计算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3. 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其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
1. 教具:仿真人民币(1元、5元、10元)、小商品实物或图片(如文具、玩具、水果等)。
2. 场地布置:设置“小小超市”区域,摆放商品及价格标签。
3. 教学课件或图片辅助教学。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购买物品的经历:“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过东西?你用的是什么钱?”
展示人民币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不同面值的名称。
2. 新授内容(10分钟)
教师讲解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如1元、5元、10元的面值,并演示如何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
例如:“如果你有10元,买一个5元的本子,还剩多少钱?”
3. 情境游戏——“购物乐”(20分钟)
幼儿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每组轮流扮演顾客和收银员。
- 顾客:根据自己的“钱包”中的钱选择商品,计算是否足够支付。
- 收银员:根据商品价格收取相应金额的钱,并找零。
4. 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出示几道简单的购物题,如:“小明有10元,他想买一个3元的铅笔和一个5元的橡皮,够不够?”
鼓励幼儿在小组内讨论并给出答案,教师适时给予指导。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今天的活动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简单的购物计算,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活动延伸建议:
1. 在区域活动中设置“小银行”,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货币的使用。
2. 结合美术活动,制作“购物清单”或“商品价目表”,提升综合能力。
3. 开展“家庭购物任务”,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简单的消费计算。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购物”为主题,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和情景模拟,幼儿不仅掌握了基本的货币认知和计算技能,也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今后可结合更多真实生活场景,拓展数学学习的广度与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