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译文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译文,求解答求解答,求帮忙!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1 05:16:54

《鸣机夜课图记》原文及翻译译文】《鸣机夜课图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描绘其母亲在深夜纺织、儿子苦读的场景,表达了对母亲辛劳与教子之恩的深切感激。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是古代孝道与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

原文:

余幼时,先妣尝为余言:“吾少时,家贫,无以自给。每夜,纺车之声不绝于耳。汝父虽贤,然力不足以养家,故吾日夜织纴,以供汝读书之资。”余闻之,未尝不感泣。后余年长,学有所成,遂画《鸣机夜课图》,以志母恩。

呜呼!人之生也,岂能无父母?然父母之恩,非言语所能尽述。吾母之勤,实为吾之本;吾之学,亦因母之助。今观此图,犹见母之形影,闻其纺声,如在目前。吾虽不能常侍左右,然心常念之。

愿天下为人子者,皆能知母之苦,敬母之德,以报其恩。

翻译译文:

我小时候,母亲曾经对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无法维持生活。每天夜里,我都在不停地织布,只为让你有书读的机会。”我听了这些话,常常感动得流泪。后来我长大成人,学问有所成就,于是画了一幅《鸣机夜课图》,用来纪念母亲的恩情。

唉!人一生下来,怎能没有父母呢?但父母的恩情,不是用言语就能说得完的。我的母亲勤劳,是我学习的根本;我的学问,也得益于母亲的支持。现在看着这幅画,仿佛还能看到母亲的身影,听到她织布的声音,就仿佛就在眼前。虽然我现在不能常常陪伴在她身边,但心里一直想着她。

希望天下的子女,都能明白母亲的辛苦,尊敬母亲的品德,来报答她的恩情。

作者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家,是“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倡“义法”,主张文章应“清真雅正”,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他的作品多为散文,内容多涉及家庭、师友、人生感悟等,情感真挚,文风典雅。

文章赏析:

《鸣机夜课图记》虽篇幅不长,但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辛劳与自己的成长经历,表达出对母爱的感恩之情。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家庭教育、伦理道德的重视。文中“鸣机”象征母亲的辛勤,“夜课”则体现孩子的刻苦,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一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此外,文章结尾部分呼吁世人不忘母恩,体现出儒家文化中“孝”的核心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结语:

《鸣机夜课图记》不仅是一篇记叙文,更是一首赞美母爱的诗篇。它让我们懂得,在追求知识与事业的过程中,不应忘记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亲人。愿我们都能珍惜亲情,铭记恩情,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温度的人。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