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哥廷根(季羡林)】在德国的北方,有一座古老而宁静的城市——哥廷根。它不像柏林那样喧嚣,也不如慕尼黑那般热闹,但它却承载着一段特殊的记忆,尤其是对于中国学者季羡林而言,这里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段心灵的归途。
“重返哥廷根”,这四个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无数的情感与回忆。季羡林先生曾在此求学多年,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时光。哥廷根不仅是他的学术起点,更是他思想成长的摇篮。那里有图书馆、有课堂,也有他曾经无数次走过的街道和黄昏时分的阳光。
1935年,季羡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那时的他,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也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哥廷根的学术氛围浓厚,教授们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他。他在那里不仅学习了梵文、巴利文等古文字,还深入研究了佛教经典和印度哲学。这段经历为他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人生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二战爆发后,季羡林被迫中断学业,回到中国。尽管如此,他始终没有忘记哥廷根。那段岁月成了他心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几十年后,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内心涌动的不仅是激动,还有深深的感慨。
“重返哥廷根”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回归,更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他在文章中写道:“我回来了,回到了那个让我梦想起航的地方。”这句话道出了他对这座城市的眷恋与敬仰。
在哥廷根的日子里,季羡林重新走进了当年的教室,站在熟悉的讲台上,仿佛时间从未流逝。他与老友重逢,与学生交流,继续着他未尽的学术之路。他用自己的方式,将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的思想融合在一起,推动了中德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重返哥廷根”不仅仅是一个标题,它代表了一种情怀,一种对过去的铭记,对未来的希望。季羡林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学者精神:执着、坚韧、热爱。他不仅是一位语言学家、文学家,更是一位文化桥梁的搭建者。
如今,哥廷根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宁静与优雅,而季羡林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他的归来,不仅是一个人的旅程,更是一段文化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