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小曲》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榆林小曲》的背景及艺术特色,掌握其基本演唱技巧和节奏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模仿、合作学习等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方传统音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榆林小曲》的旋律风格和演唱方式,掌握其基本节奏型。
- 难点:在实际演唱中准确表达歌曲的情感与韵味,把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转换。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榆林小曲》音频或视频资料、乐谱、相关图片资料等。
-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歌曲内容,了解榆林地区的文化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榆林小曲’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并播放一段《榆林小曲》的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风格。随后简要介绍《榆林小曲》的历史渊源及其在陕北民间文化中的地位。
2. 新授内容(20分钟)
- (1)整体聆听与初步感知
播放完整版《榆林小曲》,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以及歌词的语言特色。
- (2)分段讲解与分析
分段讲解歌曲结构,分析旋律走向、歌词内容及演唱风格。结合图片展示榆林地区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帮助学生建立更直观的文化认知。
- (3)节奏练习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节奏拍打练习,重点训练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如切分音、拖腔等。
3. 实践活动(15分钟)
- (1)跟唱练习
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注意咬字清晰、气息控制及情感表达。
- (2)小组合作表演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段歌词进行排练,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鼓励学生加入简单的动作或表情,增强表现力。
4. 拓展延伸(5分钟)
介绍与《榆林小曲》相关的其他陕北民歌,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兰花花》等,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引导他们关注地方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5. 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榆林小曲》的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
- 布置作业:听赏《榆林小曲》并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尝试用方言或普通话演唱一段歌词,并录音上传至班级群。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听—学—唱—演”为主线,注重学生参与与体验,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地方音乐的魅力。后续可根据学生兴趣,进一步开展地方音乐文化主题活动,深化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