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流传至今。其中,《贾岛推敲》是一篇广为传颂的故事,它不仅展现了贾岛作为诗人的才华,也反映了古人对于文字锤炼的严谨态度。以下是这篇故事的文言文原文及其注释和翻译:
原文:
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背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愈吏部权京兆,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韩愈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注释:
1. 赴举:参加科举考试。
2. 京师:京城。
3. 僧:和尚。
4. 象外:超出常人想象之外。
翻译:
贾岛初次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时,有一天骑着毛驴在路上忽然想到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他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反复斟酌,难以决定。于是他在驴背上一边走一边低声吟诵,同时用手做出“推”和“敲”的动作,引来路人的惊讶。当时韩愈正担任京兆尹,车队刚要出发,贾岛却不知不觉走到队伍中间,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很快,他被侍从带到韩愈面前。贾岛详细说明了自己所写的诗句,并解释说“推”字和“敲”字还没有确定下来,自己沉浸在创作之中,忘记了避让。韩愈停下马,仔细思考后对贾岛说:“使用‘敲’字更好。”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语言表达的精益求精以及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执着追求。贾岛最终选择了“敲”字,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这也成为了后世学习写作的重要典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