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过犹不及出处原文

2025-09-17 12:30:35

问题描述:

过犹不及出处原文,真的急需帮助,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7 12:30:35

过犹不及出处原文】在日常生活中,“过犹不及”是一句常被引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做事过分和不够一样都不好,强调适度的重要性。那么,“过犹不及”出自何处?其原始出处是什么?本文将对此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内容。

一、

“过犹不及”最早出自《论语·先进》篇,是孔子对弟子子贡的一段评价。原文中提到:“子曰:‘吾与点也!’”但这句话并非直接表达“过犹不及”的含义,而是通过对比其他弟子的观点,间接表达了对“中庸之道”的推崇。

真正体现“过犹不及”思想的是《论语·雍也》篇中的句子:“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强调了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之间的平衡,即不能偏重一方,否则就会走向极端,反而失去应有的效果。

后来,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进一步强化了“中庸”理念,也就是“过犹不及”的哲学基础。

因此,“过犹不及”虽未在古籍中直接出现,但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论语》与《礼记》,并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出处原文对照表

成语 出处 原文内容 解释
过犹不及 《论语·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强调内在与外在应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过犹不及 《礼记·中庸》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表达“中庸”思想,即不过分也不不足,达到平衡状态。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子曰:‘吾与点也!’” 孔子赞赏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的生活态度,体现对自然、中庸生活的向往。

三、结语

“过犹不及”虽然不是直接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的成语,但其思想核心源于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与《礼记》。它提醒人们在行为与思考中应追求适度,避免极端,这不仅是古人智慧的体现,也是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工作生活的重要原则。

通过了解其出处与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以上就是【过犹不及出处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