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身罗绮者全诗的译文】一、
《遍身罗绮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出自《新乐府》系列。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身穿华丽丝绸的妇女,表达了对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和不公现象的批判。诗中借由“罗绮”这一意象,揭示了上层阶级的奢靡生活与底层百姓的艰辛生存之间的对比。
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理念的体现。
二、诗歌原文及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路上却有饿死的人。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 高楼隔着雨帘互相遥望显得凄凉,珠帘上的灯光飘摇,独自归来。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谁知道盘中的饭菜,每一粒都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感叹时局,花也流泪;离别之痛,鸟也惊心。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国家的兴衰,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
> 注:以上译文部分为白居易其他作品的诗句,因原题“遍身罗绮者”并非完整诗名,可能为误写或混淆。根据常见版本,“遍身罗绮者”实为《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描写,但更贴近“遍身罗绮者”主题的是《琵琶行》中的“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等句。因此,此处译文综合了白居易多篇作品中的典型句子,以展示其风格与主题。
三、结语
白居易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现实关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罗绮”“酒肉”等意象的运用,他不仅描绘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唤起了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论是《卖炭翁》还是《琵琶行》,都体现了他“为民请命”的精神。阅读这些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结构与文化内涵。
以上就是【遍身罗绮者全诗的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