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主动后撤、避开冲突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与楚国交战时,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以示守信。
那么,“三舍”到底指的是多少里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涉及古代度量衡的变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一、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古代军事行动中的一种行军单位。“舍”是古代行军的一个单位,通常指一天行军的距离。根据古代的度量标准,一舍大约为三十里(约15公里)。因此,三舍就是90里(约45公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里”与现代的“里”并不完全相同。不同朝代的“里”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例如:
- 秦汉时期:一里约为415.8米;
- 唐代:一里约为531米;
- 明清时期:一里约为576米。
因此,具体换算成现代距离时,可能略有差异。
二、表格对比
项目 | 数值 | 备注说明 |
一舍 | 约30里 | 古代行军一日路程 |
三舍 | 约90里 | 晋文公退避的总距离 |
一里(古代) | 约415.8米(秦汉) | 不同朝代略有不同 |
一里(现代) | 500米 | 现代统一标准 |
三、历史背景补充
“退避三舍”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道德和信誉的体现。晋文公在战前曾承诺:“若不获志,与郑君为援。”后来他为了兑现承诺,主动后退三舍,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行为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重视礼仪和信用的文化特征。
四、结语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在古代是指90里左右的距离,是晋文公为守信而采取的军事行动。虽然具体的里程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数字。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寓意着理智、克制与诚信。
以上就是【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