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急到跺脚,求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19 15:51:28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主动后撤、避开冲突的行为。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讲述的是晋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战中与楚国交战时,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三舍以示守信。

那么,“三舍”到底指的是多少里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背后却涉及古代度量衡的变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一、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古代军事行动中的一种行军单位。“舍”是古代行军的一个单位,通常指一天行军的距离。根据古代的度量标准,一舍大约为三十里(约15公里)。因此,三舍就是90里(约45公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的“里”与现代的“里”并不完全相同。不同朝代的“里”有不同的长度标准。例如:

- 秦汉时期:一里约为415.8米;

- 唐代:一里约为531米;

- 明清时期:一里约为576米。

因此,具体换算成现代距离时,可能略有差异。

二、表格对比

项目 数值 备注说明
一舍 约30里 古代行军一日路程
三舍 约90里 晋文公退避的总距离
一里(古代) 约415.8米(秦汉) 不同朝代略有不同
一里(现代) 500米 现代统一标准

三、历史背景补充

“退避三舍”不仅是军事策略,更是道德和信誉的体现。晋文公在战前曾承诺:“若不获志,与郑君为援。”后来他为了兑现承诺,主动后退三舍,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这一行为也体现了春秋时期贵族阶层重视礼仪和信用的文化特征。

四、结语

“退避三舍”中的“三舍”在古代是指90里左右的距离,是晋文公为守信而采取的军事行动。虽然具体的里程数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数字。这一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寓意着理智、克制与诚信。

以上就是【退避三舍中的三舍是几里】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