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程序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各地普遍推行“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准确掌握基层党组织的实际状况,也为后续的整改提升提供了明确方向。
所谓“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各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和评定等级的过程。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动态管理,推动基层党组织持续改进、整体提升。整个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前期准备阶段
在正式开展分类定级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分类标准、组建评估小组等。同时,还需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准确理解和执行相关要求。此外,还要收集和整理基层党组织的基本信息,为后续评估提供数据支持。
二、自查自评阶段
基层党组织在接到任务后,需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评估。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全面梳理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初步整改措施。自查自评不仅是对党组织自身的一次“体检”,也是推动问题整改的重要起点。
三、实地核查阶段
在完成自查自评后,由上级党组织或专门成立的评估小组深入基层单位,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等方式,对党组织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核查。此阶段注重真实性与客观性,力求全面反映基层党组织的真实面貌。
四、综合评定阶段
根据自查、互查和抽查的结果,结合平时掌握的情况,对每个基层党组织进行综合评定。评定结果通常分为“先进”、“一般”、“后进”三个等级,作为后续管理和服务的重要依据。对于被评为“后进”的党组织,还需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并限期落实。
五、整改提升阶段
分类定级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于被评定为“后进”或“一般”的党组织,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指导,帮助其查找问题根源,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计划。同时,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基层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六、结果运用与反馈
最后,分类定级的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党组织,并纳入年度考核体系。对于表现突出的党组织,可以给予表彰奖励;对于存在问题的党组织,则要加强监督指导,确保整改到位。同时,也要定期对分类定级工作进行总结,不断优化和完善相关机制。
通过以上六个阶段的有序推进,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工作得以有效实施,不仅提升了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也为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实践的不断深化,基层党组织将更加充满活力,成为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