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阿房宫赋》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杜牧对秦朝灭亡的深刻反思;学习赋体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牧“以史为鉴”的写作意图,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与思想内涵。
- 难点:体会赋体语言的铺陈与夸张,理解“六王毕,四海一”等句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
-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 教具: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标注疑难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阿房宫’是什么吗?它为什么在历史上如此著名?”引导学生思考,并播放一段关于阿房宫的简短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接着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所写的《阿房宫赋》,看看他是如何通过这篇赋来表达对秦朝兴亡的思考。”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语气。
2. 疏通文意:结合注释,逐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等关键句子。
3. 梳理结构: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明确“总—分—总”的逻辑关系。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语言特色分析:
- 赋体的特点:铺陈排比、辞藻华丽、夸张渲染。
- 举例说明:“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等句,体现铺陈之妙。
2. 情感与思想分析:
- 杜牧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奢华与毁灭,警示后人要以史为鉴。
- 引导学生思考:“杜牧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3. 小组讨论:
- “你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如果杜牧生活在今天,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写‘现代的阿房宫’?”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与现代社会中的“奢靡之风”进行对比,探讨“居安思危”的现实意义。
2. 写作训练:让学生仿照《阿房宫赋》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短文,描述一个自己熟悉的建筑或场景,要求运用铺陈、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杜牧通过《阿房宫赋》传达的“以史为鉴,警钟长鸣”的思想。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提高文学素养。
(六)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阿房宫”与“秦朝灭亡”之间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阿房宫赋》教案
一、作者:杜牧(唐代)
二、文体:赋
三、阿房宫的修建与毁灭
四、主题:以史为鉴,警钟长鸣
五、语言特点:铺陈夸张、辞藻华丽
六、启示:居安思危,珍惜当下
```
六、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文情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