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第5课《灰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关键人物的言行及其背后的情感变化,进一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小男孩的尊重,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善良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 理解列宁与男孩之间的对话及其中蕴含的情感。
-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教育意义。
三、教学难点:
- 如何引导学生从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诚实”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图片素材(如灰雀、公园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故事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喜欢的小动物?如果它们突然不见了,你会怎么做?”引发学生兴趣。接着出示灰雀图片,引出课题《灰雀》,并简要回顾第一课时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
- 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 灰雀为什么不见了?
- 列宁是怎么做的?小男孩又是怎么想的?
3. 精读品析(20分钟)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分析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心理变化。例如:
- “那只灰雀在哪儿呢?”——列宁的语气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这样问?
-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这句话表达了列宁怎样的情感?
- 小男孩的回答:“没……我没看见。”——他的心理状态如何?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4. 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那个小男孩,你会怎么做?为什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一谈“诚实”的重要性。
5.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课文主旨,强调列宁的耐心与智慧,以及小男孩的诚实与转变。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诚实,做事要讲信用,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尊重。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灰雀》,描述你对灰雀的感受或想象中的情景。
- 与家人分享课文故事,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六、板书设计:
```
灰雀
——列宁与小男孩的故事
人物:列宁、小男孩、灰雀
情节:灰雀失踪 → 列宁询问 → 小男孩承认 → 灰雀归来
主题:诚实、尊重、关爱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人物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