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驿路梨花》整理(31页)】《驿路梨花》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作者是彭荆风。文章通过描写一位在边疆地区帮助行路人的小姑娘——“梨花”,展现了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助人为乐的高尚精神。本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还蕴含着深刻的道德教育意义。
一、文章内容概述
《驿路梨花》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云南边境的故事。主人公“我”与老马在山中迷路,偶然发现了一座小茅屋,屋内有火盆、柴火、米粮等生活必需品,说明有人在此长期照顾。他们遇到了一位哈尼族小姑娘,她告诉“我”这间小屋是她的家,并且是为过往行人提供帮助的。原来,这座小屋是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过路人而建,后来由哈尼族小姑娘继承并继续守护。
故事层层递进,通过“我”的视角,逐步揭示出小屋的来历与背后的人物,最终点明主题:雷锋精神在新时代依然闪耀,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精神代代相传。
二、人物形象分析
1. “我”
作为叙述者,“我”是故事的见证者,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读者得以了解小屋的来历和人物的情感变化。
2. 老马
“我”的同伴,性格憨厚,虽然不善言辞,但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对“我”的关心与陪伴。
3. 哈尼族小姑娘
是全文的核心人物之一。她天真善良,乐于助人,继承并延续了小屋的使命,体现了新一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感。
4. 解放军战士
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他们的精神影响深远。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这座小屋的存在。
三、主题思想
《驿路梨花》的主题明确,围绕“助人为乐”与“雷锋精神”展开。文章通过小屋这一象征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在艰苦环境中,人们依然保持着乐观与希望。
四、艺术特色
1. 结构清晰,层层递进
文章以“我”的经历为主线,通过回忆和对话,逐步揭示小屋的来历,使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2. 语言朴实自然,富有诗意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疆的自然风光和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简洁却充满感染力。
3. 象征手法运用得当
“梨花”不仅是自然景物,更象征着纯洁、美好与希望,与文章主题紧密相连。
五、写作启示
1. 注重细节描写
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环境特点,使文章更具真实感和画面感。
2. 善于设置悬念
文章通过不断设问和解答,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增强阅读兴趣。
3. 弘扬正能量
在叙事中融入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
六、教学建议
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思考“助人为乐”的意义。
2. 开展小组讨论
讨论文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联系现实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总结
《驿路梨花》是一篇极具教育意义的散文,它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歌颂了人性中的善良与美好。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雷锋精神的现实意义,学会在生活中多一份关爱与责任。
(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