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赏析汇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王昌龄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的深切同情与思念之情。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历来被视作李白抒发友情与离愁的代表之作。
一、原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二、创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与李白交情深厚。然而,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最终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李白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惋惜与牵挂,于是写下此诗,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和安慰。
三、诗意解析
第一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开篇以自然景象起兴,描绘出春末夏初的凄凉氛围。“杨花”象征漂泊无依,“子规”即杜鹃鸟,其啼声哀婉动人,常用来表达离别之痛。这两者结合,营造出一种忧伤、孤寂的意境,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第二句:“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表明诗人是听闻此事,并非亲眼所见,更显出一种遥远而无奈的情绪。“五溪”指当时较为偏远的地区,进一步强调了王昌龄被贬之地的荒远,也反映出诗人对友人处境的担忧。
第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也是最为人称道的两句。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愁绪寄托于明月,希望它能陪伴友人一路西行,直到夜郎(今贵州一带)。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不仅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体现出他对友情的执着与超越时空的关怀。
四、艺术特色
1. 意象鲜明,情感真挚
全诗通过“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营造出浓厚的抒情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悯与关切。
2. 语言简练,意境悠远
李白用词精炼,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面,展现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3. 想象丰富,情感升华
将愁思托付于明月,是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表达方式,体现了李白诗歌中常见的浪漫主义风格。
五、赏析总结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思的抒情诗。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也展现了友情在逆境中的力量。尽管诗人与友人相隔千里,但心灵的沟通却跨越了地理的阻隔,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感纽带。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广为传诵,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