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专题[含答案解析]】在光学实验中,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光的传播特性,还广泛应用于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设计与使用中。本专题将围绕“凸透镜成像规律”展开详细讲解,并附上相关实验题目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2. 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
3.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物距下像的性质(如大小、正倒、虚实);
4. 验证凸透镜成像公式:$ \frac{1}{f} = \frac{1}{u} + \frac{1}{v} $。
二、实验器材
- 凸透镜(已知焦距)
- 光具座或刻度尺
- 蜡烛(作为光源)
- 光屏(用于接收像)
- 支架(固定透镜、蜡烛、光屏)
三、实验原理
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当物体位于不同的位置时,会在光屏上形成不同的像。根据物距(u)、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可以判断成像的性质:
| 物距(u) | 像距(v) | 成像性质 |
|------------|-------------|-----------|
| u > 2f | f < v < 2f| 倒立、缩小、实像 |
| u = 2f | v = 2f| 倒立、等大、实像 |
| f < u < 2f | v > 2f| 倒立、放大、实像 |
| u = f| v → ∞ | 平行光,无像 |
| u < f| v 为负值| 正立、放大、虚像 |
四、实验步骤
1. 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其高度与蜡烛火焰在同一水平线上;
2. 将蜡烛放置在透镜左侧适当位置,点燃后作为物体;
3. 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
4. 记录物距(u)、像距(v),并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
5. 重复实验,改变物距,观察不同情况下的成像特点;
6.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成像公式。
五、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应保持环境光线较暗,便于观察像的清晰程度;
- 调整光屏时要缓慢移动,避免错过清晰像的位置;
- 注意物距与像距的方向问题,确保测量准确;
- 若无法在光屏上成像,则说明是虚像,需用其他方法判断。
六、典型例题与解析
例题1:
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求像的位置及性质。
解析:
已知:u = 20cm,f = 10cm
根据公式:
$$
\frac{1}{f} = \frac{1}{u} + \frac{1}{v}
$$
代入数值:
$$
\frac{1}{10} = \frac{1}{20} + \frac{1}{v}
$$
解得:
$$
\frac{1}{v} = \frac{1}{10} - \frac{1}{20} = \frac{1}{20}
$$
所以,v = 20cm
由于 u > 2f,因此像为倒立、缩小、实像,位于透镜另一侧20cm处。
例题2:
某同学在实验中发现,当物距为15cm时,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但可以通过眼睛直接看到像。试分析该现象的原因。
解析:
当物距小于焦距(u < f)时,凸透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无法在光屏上呈现,因为虚像不能被光屏接收,只能通过眼睛直接观察。因此,该现象说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七、总结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物距、像距与焦距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判断成像的性质。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附:常见误区提醒
- 不要混淆“物距”与“像距”的方向;
- 当像为虚像时,像距为负值;
- 实像与虚像的区分关键在于是否能被光屏接收;
- 实验中若像模糊,可能是透镜未调平或光路未对准。
如需更多练习题或实验报告模板,可继续关注本专题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