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理解性默写】《如梦令》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深受后人喜爱。这首词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常作为理解性默写的重点内容。
“如梦令”原为词牌名,意为“如梦一般的小令”,结构紧凑,多用于抒发个人情感或描绘自然景象。李清照的《如梦令》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瞬间为切入点,通过简练的文字传达出深沉的内心感受。
全词如下: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描写昨夜风雨之后的情景,表达了对花事凋零的惋惜之情。她借问卷帘人“海棠是否依旧”,实则是在感叹春光易逝、美好难留。而“绿肥红瘦”一句,更是以鲜明的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将尽时草木繁茂、花朵凋零的景象。
在进行理解性默写时,不仅要准确背诵原文,还要深入体会词中的情感与意象。例如,“雨疏风骤”不仅描述了天气的变化,也暗示了内心的波动;“浓睡不消残酒”则表现出词人因愁绪而借酒消遣的状态;“绿肥红瘦”则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色彩,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愁。
此外,理解性默写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上下文,分析词句的含义及其在整首词中的作用。例如,“试问卷帘人”这一动作,既体现了词人的细腻心理,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知否?知否?”的重复语气,则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使整首词更具感染力。
总之,《如梦令》虽然篇幅短小,但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素材。通过理解性默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对古诗词的深入理解和情感体验,让传统文化在心中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