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求大佬给个思路,感激到哭!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1 13:02:31

史记范雎传原文及翻译】《史记·范雎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人物传记,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谋士范雎的生平事迹。范雎以“远交近攻”的策略帮助秦国实现强盛,成为秦国的重要丞相之一。本文将提供《史记·范雎传》的原文,并附上通俗易懂的白话翻译,便于读者理解其历史价值与思想内涵。

一、原文

> 范雎者,魏人也。少时尝与魏相魏齐俱事魏王。齐尝笞雎,雎惧,亡去,至秦。秦昭王时,范雎为客,数说秦王,秦王不听。后有宦者缪贤荐之,遂见秦王。秦王曰:“子何以教寡人?”对曰:“臣闻秦之强,天下莫敢当。然臣窃以为,秦之弱,不在外而在内。今君之左右,多私党,而忠臣少;朝廷之上,多阿谀,而直言者寡。愿大王明察,择贤而任之。”秦王悦,拜为客卿。后数月,秦王使张禄为相,封应侯。

> 范雎乃言于秦王曰:“臣闻古之圣王,必先修德,然后治国。今大王欲霸天下,非徒恃兵甲之利也。宜广布仁义,结好诸侯,以安邦定国。”秦王曰:“善。”于是范雎为相,佐秦王,行远交近攻之策,使韩、魏、赵、楚皆畏秦。秦遂强盛,称霸诸侯。

> 后范雎与穰侯争权,穰侯怒,欲杀之。范雎乃逃,至魏,复归秦。秦王悔,复用之,终为相,卒于位。

二、白话翻译

范雎是魏国人,年轻的时候曾和魏国的宰相魏齐一起在魏王手下做事。有一次,魏齐曾经用鞭子抽打范雎,范雎害怕,就逃走了,来到秦国。当时正值秦昭王在位,范雎作为门客,多次向秦王进言,但秦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后来,有一位名叫缪贤的宦官推荐了他,范雎才得以面见秦王。

秦王问他:“你有什么建议可以教我吗?”范雎回答说:“我听说秦国之所以强大,天下没有人能抵挡。但我觉得,秦国的弱点并不在外敌,而是在内部。现在大王身边的亲信大多结党营私,忠诚的大臣却很少;朝廷之中,很多人阿谀奉承,敢于直言的人却不多。希望大王能够明察秋毫,选择贤能之人加以重用。”

秦王听了很高兴,任命范雎为客卿。几个月后,秦王让范雎担任丞相,封为应侯。

范雎对秦王说:“我听说古代的圣明君主,首先注重修身,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如今大王想要称霸天下,不只是依靠武力强盛。应该广泛施行仁义,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以此安定国家、稳固政权。”秦王认为他说得对,于是任命范雎为丞相,辅佐自己,推行“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韩国、魏国、赵国、楚国都畏惧秦国。秦国因此变得强大,称霸诸侯。

后来,范雎与穰侯(即魏冉)争夺权力,穰侯非常愤怒,想杀了他。范雎于是逃到魏国,又回到秦国。秦王后悔,重新重用他,最终范雎一直担任丞相,直到去世。

三、总结

《史记·范雎传》不仅记录了范雎从一个落魄士人到秦国丞相的崛起过程,更展现了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他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对秦国统一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他也体现了在乱世中坚持原则、不畏权势的精神。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司马迁对范雎的高度评价,也反映出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政治斗争激烈的历史背景。范雎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

---

如需进一步了解《史记》其他篇章或相关历史人物,欢迎继续阅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