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活水源记》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精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诗词不仅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的载体,更是思想与哲理的结晶。《活水源记》作为一篇兼具文学性与哲思性的散文作品,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本文将从原文出发,结合其翻译、注释与赏析,深入解读这篇经典之作的内涵与价值。
一、原文
《活水源记》是元代著名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以“活水源”为题,借景抒情,借物喻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原文如下:
> 活水源者,出山之隙,清而甘,不涸不竭,四时皆可饮。余尝游于其地,见其水自石罅中流出,泠泠然有声,若鸣琴。人多取之以为饮,或浣衣,或濯足,莫不悦焉。问其源,则曰:“此水非一泉也,乃山之脉络所出,通于地下,故能久而不竭。”余闻之,叹曰:“水之为用大矣!”
二、翻译
活水源,是从山壁的缝隙中涌出的水,清澈甘甜,不会干涸也不会枯竭,四季都可以饮用。我曾经游览过这个地方,看到这水从岩石的缝隙中缓缓流出,发出清脆的声音,像是弹琴一样。人们常常在这里取水饮用,有的用来洗衣服,有的用来洗脚,都感到非常愉快。询问水源的来源,有人告诉我:“这水不是单一的泉水,而是山体的脉络所形成的,通向地下,因此能够长久不断。”我听了之后,感叹道:“水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三、注释
- 活水源:指流动且持续不断的水源。
- 石罅:石头的裂缝。
- 泠泠然:形容水流声音清脆。
- 浣衣:洗衣服。
- 濯足:洗脚。
- 脉络:比喻山体内部的结构。
- 通于地下:说明水源来自地下,具有持续性。
四、赏析
《活水源记》虽篇幅不长,但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作者通过对“活水源”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借此表达对生命与智慧的感悟。
1. 自然之美:文中描绘了活水源的清澈、甘甜和源源不断的特性,表现出大自然的神奇与馈赠。这种自然之美不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慰藉。
2. 哲理意味:作者通过“水非一泉,乃山之脉络所出”的描述,引申出“万物相连、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水的流动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3. 人文关怀:文中提到人们利用活水源进行日常活动,体现出古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尊重,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五、结语
《活水源记》是一篇富有诗意与哲理的散文,它不仅记录了一处自然景观,更寄托了作者对生命、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思考。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重读此文,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然的价值,感受内心的宁静与力量。
如需进一步了解《活水源记》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或相关作品,欢迎继续关注本平台,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更多经典文学的深度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