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轮扁斫轮》原文与翻译】《庄子·轮扁斫轮》是《庄子》一书中的一篇寓言故事,出自《齐物论》篇。通过轮匠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揭示了“道”不可言传、技艺需在实践中体悟的道理。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和经验之间关系的独特见解。
原文:
轮扁问曰:“敢问,君之所读何书也?”
公曰:“圣人之书。”
曰:“圣人亦有书乎?”
曰:“然。”
曰:“圣人之书,其人死矣,而其言存焉。今吾以手运斤,以目察其理,而不知其所由来。吾不能以言传其意,而吾之子亦不能知吾之术。夫是以不传。今君读圣人之书,而欲以言求其意,是犹以指测河,以舌量海也,岂可得哉?”
公曰:“然则圣人之书,不可以读也?”
曰:“非独圣人之书,凡书皆不可读也。书者,所以载道,而非道也。道不可言,言非道也。故善学者,不泥于言,而贵于心悟。”
翻译:
轮扁问道:“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呢?”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书。”
轮扁又问:“圣人也有书吗?”
齐桓公回答:“是的。”
轮扁接着说:“圣人的书,他的本人已经去世了,但他的言语还留传下来。我现在用双手操作斧头,用眼睛观察其中的规律,却不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我无法用语言将我的心得传达给别人,就连我的儿子也不能明白我的技艺。因此,这种技艺无法流传下去。现在您阅读圣人的书,想要通过文字去理解他们的思想,这就像用手指测量大河,用舌头品尝大海一样,怎么可能真正掌握呢?”
齐桓公问:“那么圣人的书就不能读了吗?”
轮扁回答:“不只是圣人的书,所有的书都不可以只靠文字去读。书是用来承载‘道’的,但它本身并不是‘道’。‘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语言并不能完全代表‘道’。所以,善于学习的人,不会拘泥于文字,而是重视内心的领悟。”
思想内涵:
这段对话中,轮扁强调了“道”不可言传的观点。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和技艺必须通过实践和内心体会才能获得,而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文字。他批评了那种只依赖文字、不注重实际体验的学习方式,指出这是对“道”的误解。
同时,他也暗示了“圣人之书”虽然有价值,但若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便难以真正理解其中的深意。庄子借此表达了他对“道”的看法:道超越语言,只能通过心灵的体悟来接近。
结语:
《轮扁斫轮》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只依赖文字或表面信息,而应注重内在的理解与实践。正如轮扁所说:“道不可言,言非道也。”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需要用心去感受与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