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掌握鲁迅先生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形象的写法;提高学生对散文语言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对革命青年的深切怀念与悲愤之情;激发学生对正义、责任、牺牲精神的思考,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文章中“纪念”与“悼念”的深层含义;把握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态度与情感。
- 难点:
分析鲁迅语言中的讽刺意味与复杂情感;理解文章中“沉默”与“爆发”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历史资料、鲁迅生平简介。
- 学生预习:阅读课文,了解文章背景及主要人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记念’和‘纪念’有什么区别吗?”
引导学生思考“记念”一词的特殊用法,引出鲁迅先生的文章题目《记念刘和珍君》,并介绍本文创作背景——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为纪念在事件中遇害的女学生刘和珍而作。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由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与语调。
2. 概括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结构:
- 记忆刘和珍的音容笑貌
- 叙述她的牺牲经过
- 表达对反动势力的愤怒与对青年的哀悼
(三)文本细读(20分钟)
1. 分析人物形象:
刘和珍是怎样的人?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她的性格?
-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敌人”——说明她有坚定的信念与理想。
-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她的善良与坚韧。
2. 品味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充满力量,又带有深沉的悲愤。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与情感深度。
3. 理解“沉默”与“爆发”:
文中多次提到“沉默”,如“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为何强调“沉默”?他希望人们如何面对压迫?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现实:
鼓励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猛士”精神?
如何面对不公与压迫?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2. 比较阅读:
对比《记念刘和珍君》与《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鲁迅作品,感受其思想变化与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
《记念刘和珍君》不仅是一篇悼文,更是一篇充满力量的战斗檄文。鲁迅通过对刘和珍的回忆,表达了对革命青年的敬仰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文章语言凝练有力,情感真挚深刻,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真的猛士”的理解。
2. 摘抄文中富有感染力的句子,并写出你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1. 人物形象:善良、勇敢、坚定
2. 语言风格:凝练、深沉、有力
3. 主题思想:纪念与悼念、反抗与觉醒
4. 核心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鲁迅的思想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