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牛顿环与劈尖干涉】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光的干涉现象的基本原理,理解等厚干涉和等倾干涉的区别。
2. 观察并测量牛顿环的干涉条纹,计算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
3. 通过劈尖干涉实验,测定薄片的厚度或微小角度。
二、实验原理
1. 牛顿环干涉
牛顿环是由一块平凸透镜与一个平面玻璃板接触形成的空气薄膜所产生的等厚干涉现象。当单色光垂直照射到该系统时,由于光在空气膜上下表面的反射,产生两束相干光,形成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状干涉条纹,称为牛顿环。
牛顿环的条纹间距随着半径的增大而逐渐变密,其直径与透镜的曲率半径及光波长有关。根据公式:
$$
D_n = 2\sqrt{R \lambda n}
$$
其中,$ D_n $ 是第 $ n $ 个暗环的直径,$ R $ 为透镜的曲率半径,$ \lambda $ 为入射光的波长,$ n $ 为环的序号。
2. 劈尖干涉
劈尖干涉是利用两个平面玻璃板之间形成一个非常小的夹角(即“劈尖”),从而形成楔形空气膜。当单色光垂直照射时,由于光在上、下表面的反射,产生干涉条纹。这些条纹是一组平行于劈尖棱边的等间距直线。
劈尖干涉的条纹间距 $ d $ 与劈尖的角度 $ \theta $ 和光波长 $ \lambda $ 的关系为:
$$
d = \frac{\lambda}{2\theta}
$$
通过测量条纹间距,可以计算出劈尖的角度,进而求得物体的厚度。
三、实验仪器
- 光源(钠光灯)
- 牛顿环装置(平凸透镜与平面玻璃板)
- 劈尖装置(两块玻璃板构成的楔形空气膜)
- 显微镜(带测微鼓轮)
- 目镜测微器
- 白纸、铅笔、计算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牛顿环实验
1. 将牛顿环装置放置在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焦距,使牛顿环清晰可见。
2. 调节显微镜的目镜,使十字叉丝对准中心点。
3. 移动显微镜,找到第一圈暗环,依次测量多个暗环的直径。
4. 记录数据,计算透镜的曲率半径 $ R $。
2. 劈尖干涉实验
1. 将劈尖装置放在载物台上,调整光源位置,使光线垂直入射。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干涉条纹,调整目镜和载物台,使条纹清晰。
3. 测量若干条纹之间的距离,计算平均条纹间距。
4. 根据公式计算劈尖的角度或物体的厚度。
五、数据记录与处理
1. 牛顿环数据表
| 环数 $ n $ | 直径 $ D_n $ (mm) |
|------------|-------------------|
| 5| 6.20|
| 10 | 8.90|
| 15 | 11.30 |
| 20 | 13.70 |
由公式 $ D_n^2 = 4R\lambda n $,可计算出 $ R $。
2. 劈尖干涉数据表
| 条纹数 $ m $ | 间距 $ d_m $ (mm) |
|---------------|--------------------|
| 1~5 | 0.12 |
| 6~10| 0.13 |
| 11~15 | 0.12 |
平均间距 $ d = 0.125 $ mm,代入公式 $ d = \frac{\lambda}{2\theta} $,可计算劈尖角度 $ \theta $。
六、误差分析
1. 读数误差:显微镜测微鼓轮的精度有限,可能导致测量值偏差。
2. 光源波长不纯:使用钠光灯虽为单色光,但仍存在一定的谱线宽度。
3. 牛顿环中心偏移:若透镜与玻璃板接触不良,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4. 劈尖角度不均匀:实际中可能存在微小的不规则性,导致条纹间距不完全一致。
七、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牛顿环和劈尖干涉现象,并分别测量了透镜的曲率半径以及劈尖的角度。实验结果基本符合理论预期,验证了光的干涉原理。同时,也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误差来源,提高了对光学实验的理解与操作能力。
八、思考与建议
1. 实验中应注意调节显微镜的焦距,确保图像清晰。
2. 在测量牛顿环时,应避免因目镜调焦不当造成环的位置偏移。
3. 可尝试使用不同波长的光源进行比较,加深对干涉条纹变化规律的认识。
4. 建议增加多次测量,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