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习并积累文言词语及表达方式,初步感受古代白话文的特点。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 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感知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孙悟空勇敢、机智、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
-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石猴出世”的神奇过程,体会其象征意义;掌握文言词句的基本含义。
- 难点:理解文中“花果山水帘洞”等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教学准备
- 教师:PPT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视频片段(如动画版《西游记》片段)。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西游记》的背景资料,了解孙悟空的相关故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播放一段《西游记》动画片头或孙悟空出场的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神通广大的角色是谁吗?他是怎么成为‘齐天大圣’的?”引出课题《猴王出世》。
2. 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21《猴王出世》”,并简要介绍本课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理解内容。
2. 检查预习
教师提问几个关键问题,如:“石猴是怎么出生的?”“他为什么能成为猴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3. 概括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教师适时补充。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20分钟)
1. 分段讲解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分析以下部分:
- 石猴从石头中诞生的过程,体会其神奇之处。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神话色彩。
- 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入洞中,成为猴王。
讨论:石猴为什么能成为猴王?他的哪些品质值得学习?
2. 语言品析
选取一些典型的句子进行分析,如:“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睁眼抬头,四面观看。”
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理解其中的表达方式。
3.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你认为石猴的性格有哪些特点?如果你是石猴,你会怎么做?
(四)拓展延伸,联系实际(10分钟)
1. 联系生活
提问:“在生活中,有没有像石猴一样勇敢、有担当的人?”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
2. 文化拓展
简要介绍《西游记》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吴承恩,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
3. 推荐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或儿童版,进一步了解孙悟空的成长历程。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石猴勇敢、智慧、领导力等优秀品质。
2. 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接触经典文学,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心中的猴王》,谈谈你对石猴的认识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
21《猴王出世》
石猴出世 → 神奇诞生
发现水帘洞 → 聪明果断
成为猴王 → 勇敢智慧
主题:勇敢、智慧、领导力
```
七、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文言文的理解方面仍需加强,今后可结合更多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