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安全教育教案《不跟陌生人走》】一、活动目标:
1. 让幼儿了解“陌生人”的概念,知道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
2. 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
3. 通过情景模拟和游戏,增强幼儿的安全防范意识。
二、活动准备:
- 故事图片或动画视频(内容为小朋友被陌生人骗走的情景)
- 小朋友角色扮演用的服装或道具
- 安全儿歌或童谣
- 情景卡片(如“有人要带你去玩”、“有人给你糖果”等)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不认识的人?如果一个你不认识的人说要带你去好玩的地方,你会怎么做?”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 故事讲述(8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简短的动画故事,讲述一个小朋友因为听信了陌生人的花言巧语,结果差点被带走。故事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 “故事里的小朋友做得对吗?”
- “如果你是那个小朋友,你会怎么做?”
3. 情景模拟(10分钟)
教师设计几个常见的情景,如:
- “一个叔叔说‘我认识你妈妈,可以带你去找她’。”
- “一个阿姨说‘我这里有好吃的糖果,想送给你’。”
请几名幼儿扮演“陌生人”,其他幼儿根据情境做出反应。教师在旁边观察并适时引导,帮助幼儿明确“不能跟陌生人走”的原则。
4. 游戏互动(8分钟)
开展“我是安全小卫士”游戏,教师说出一些情景,幼儿快速判断是否应该跟陌生人走,并举手回答。答对的幼儿可以获得小贴纸作为奖励。
5. 安全儿歌学习(5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学习一首简单易记的安全儿歌:
> “我不跟陌生人走,
> 不吃陌生人的糖,
> 遇到问题找老师,
> 安全第一最重要。”
四、延伸活动:
- 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复习今天学到的安全知识。
- 在班级设置“安全小卫士”角,展示幼儿画的“我不跟陌生人走”主题画作。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游戏和儿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幼儿建立了初步的防骗意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场景,进一步强化幼儿的安全防范能力。
备注: 本教案适用于幼儿园小班儿童,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经验,语言简单明了,便于教师实施与幼儿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