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PPT课件】一、课程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撰写的一篇纪念文章,旨在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青年学生刘和珍。文章语言凝练,情感深沉,既有对革命青年的赞颂,也有对社会黑暗势力的批判。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提升语文素养与思辨能力。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句式及修辞手法;
- 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与思想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文本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
- 感受鲁迅对青年学生的深切怀念与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文章的情感基调与思想主题;
- 鲁迅的语言艺术与情感表达方式。
- 难点
- 对历史事件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 如何从文本中提炼出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 展示“三一八”惨案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引发学生兴趣;
- 提问:“你了解‘三一八’惨案吗?鲁迅为何要写这篇文章?”
-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鲁迅及其时代背景。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 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调;
-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如“真的猛士”、“沉默呵,沉默呵”等;
- 分组讨论:文章表达了哪些情感?鲁迅的态度是怎样的?
第三环节:文本细读(20分钟)
- 分段讲解文章内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鲁迅的情感与思想;
- 重点分析以下
- 刘和珍的形象塑造;
- “庸人”的讽刺与批判;
- “沉默”的象征意义;
- 鲁迅对青年牺牲的态度与反思。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今天的青年是否还面临类似的困境?
- 讨论:鲁迅的“呐喊”精神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
- 鼓励学生撰写短文,表达自己对“责任”与“担当”的理解。
第五环节: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总结文章主旨与艺术特色;
- 布置作业:
- 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 搜集鲁迅其他作品,比较其思想与风格。
五、教学资源推荐
- 鲁迅《彷徨》《野草》选读;
- 相关历史资料与纪录片;
- 优秀教学视频与PPT课件参考。
六、板书设计(建议)
```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一、背景:三一八惨案
二、人物:刘和珍——真勇者
三、情感:悲痛 + 奋起
四、主题:纪念 + 反思
五、语言:冷峻而深情
```
七、教学反思
本课件通过多角度切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鲁迅的作品与思想。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其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避免简单接受教师的解读。
备注:本课件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进行调整,适用于高中语文课堂或课外拓展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