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生活(与周扬的文艺真实观)】“美是生活”这一说法,最早由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意指艺术应当反映现实生活,展现生活的本质与价值。而在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周扬作为一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和实践者,对“文艺真实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思想体系。
在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文化转型,文艺创作面临着如何贴近现实、表达人民心声的问题。周扬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了“文艺真实”的概念,强调文艺作品应当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尤其是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他主张文艺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或抽象的理想化,而是要扎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出生活的本质与意义。
“美是生活”与周扬的文艺真实观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都强调文艺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它能否真实地表现生活,从而引发人们的共鸣与思考。周扬认为,只有真实地描绘生活,才能让文艺作品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而“美是生活”的理念则进一步指出,这种真实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艺术加工,提炼出生活中最本质、最动人的部分,使其成为美的体现。
在周扬的理论中,“真实”不仅仅是指客观事实的真实,还包括情感的真实、思想的真实。他认为,文艺作品不仅要写得“像”,更要写得“真”。这种“真”,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作者的态度和情感上。只有真正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此外,周扬还强调文艺的社会功能。他主张文艺应当服务于人民,为人民服务,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在他的文艺真实观中,真实不仅是艺术的标准,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他反对那种脱离现实、空洞无物的文艺创作,认为这样的作品缺乏生命力,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周扬的文艺真实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既有对西方文艺理论的吸收,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他在实践中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鼓励作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去塑造人物、描写事件。
总的来说,“美是生活”与周扬的文艺真实观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思想时,依然能够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现实意义与人文关怀。在快节奏、信息化的时代,重提“美是生活”与“文艺真实”,或许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价值,回归生活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