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方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方案,快急死了,求正确答案快出现!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10 17:20:51

一年级《20以内退位减法》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内容,属于数的运算部分。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借位”概念,并能正确进行相关运算。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内容分析

1. 知识点梳理

- 20以内退位减法的含义: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小于减数个位上的数字时,需要从十位“借1”,即“借位”。

- 常见的计算方法:如“破十法”、“想加算减法”等。

- 举例说明:如13-5=8,14-7=7等。

2. 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正确的计算步骤。

- 难点: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特别是在没有实物辅助的情况下进行心算。

三、教学对象分析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尚处于初级阶段。他们喜欢通过直观教具和游戏活动来学习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境创设、操作体验和趣味性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熟练进行口算和笔算。

- 理解“借位”的概念,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退位减法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 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五、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课件PPT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小组合作学习区域

六、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 创设生活情境:如“小明有13个苹果,送给小红5个,还剩几个?”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20以内退位减法。”

2. 探究新知(15分钟)

- 操作演示:利用小棒或计数器演示“13-5”的计算过程,让学生观察并理解“借位”的过程。

- 方法讲解:

- 破十法: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5=5,再加3得8。

- 想加算减法:想5+8=13,所以13-5=8。

- 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其他例题,如15-6、17-9等。

3. 巩固练习(15分钟)

- 基础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

- 小组合作:分组进行“找朋友”游戏,每组抽取一张卡片,找出与其对应的减法算式。

- 挑战任务:设置难度稍高的题目,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4.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退位减法的关键步骤。

- 提问学生:“你学会了哪些计算方法?哪种方法对你来说最方便?”

5. 作业布置(2分钟)

- 完成练习册第15页的相关题目。

- 尝试用两种方法计算12-4和16-7,并写出过程。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操作演示、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给予反馈与鼓励,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同时,应加强课堂节奏的把控,避免因个别学生拖慢进度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八、板书设计

```

20以内退位减法

13 - 5 = 8

(10 + 3)-5 = 5 + 3 = 8

方法一:破十法

方法二:想加算减法

```

九、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练习反馈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掌握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