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了解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
- 掌握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和修辞技巧。
-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培养学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 引导学生珍惜和平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 把握诗歌中“残损”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 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2. 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中的抽象情感表达。
- 探讨诗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个人情怀。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 展示一些关于战争或苦难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
- 提问:假如你处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面对?引出课题《我用残损的手掌》。
2.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字音准确,节奏分明。
- 教师示范朗读,强调重音和停顿的位置。
- 学生再次齐声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3. 精读品味
- 分组讨论:“残损的手掌”象征着什么?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具体描写,如“摸索”、“抚弄”等动词,体会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
- 讨论诗歌中使用的对比手法(如光明与黑暗、温暖与寒冷)以及它们的作用。
4. 深度解读
- 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诗人创作此诗时的心境。
- 思考:在那样艰难的岁月里,诗人为什么还能保持乐观的态度?
5. 拓展延伸
- 比较阅读其他描写战争题材的作品,比较其异同。
- 学生分享自己对和平生活的感悟,并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6. 总结回顾
-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记忆。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全诗。
2. 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
3. 查找更多关于戴望舒的作品,下节课进行交流分享。
五、板书设计
一、作者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诗歌结构
四、艺术特色
五、主题思想
六、学习收获
注:以上内容为虚构示例,请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调整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