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茅盾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意义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学习象征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白杨树所象征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白杨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学会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视频短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然后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哪些特点?”引导学生从外形特征、生长习性等方面描述白杨树。接着揭示课题《白杨礼赞》,解释“礼赞”的含义,并介绍作者茅盾。
(二)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错误,讲解生僻字词。
2. 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请几位同学分别讲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总结归纳出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深入探究
1. 分析白杨树的形象。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白杨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的特点,体会其象征着坚强不屈的精神。
2. 探讨象征手法的作用。通过对比其他描写树木的文章,突出本文运用象征手法的独特魅力,使学生明白象征手法能够更深刻地表达思想感情。
3.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作为象征,鼓励他们尝试用象征手法创作小作文。
(四)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白杨树象征的精神品质以及象征手法的重要性。布置作业:搜集有关白杨树的故事或诗句,下节课分享交流。
四、板书设计
《白杨礼赞》
茅盾
白杨树——象征坚强不屈的精神
象征手法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对于象征手法的理解还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